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保证保险合同纠纷案的复函

时间:2024-06-30 08:10:26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432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保证保险合同纠纷案的复函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保证保险合同纠纷案的复函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最高人民法院告诉申诉庭:
你庭关于“中国工商银行郴州市苏仙区支行与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郴州市苏仙区支公司保证保险合同纠纷一案征求意见函”收悉。经研究,现复函如下:
一、此案所涉及的纠纷属于保证保险合同纠纷。保证保险是财产保险的一种,是指由作为保证人的保险人为作为被保证人的被保险人向权利人提供担保的一种形式,如果由于被保险人的作为或不作为不履行合同义务,致使权利人遭受经济损失,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承担赔偿责任
。保证保险合同与保证合同的区别在于,保证合同是保证人为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而与债权人订立的协议,其当事人是主合同的债权人和保证人,被保证人不是保证合同的当事人。保证保险合同的当事人是债务人(被保证人)和保险人(保证人),债权人一般不是保证保险合同的当事人,
可以作为合同的第三人(受益人)。在该案中,天字号矿与郴县保险公司之间签订了保证保险合同,因此,他们之间由履行该项合同之间所引起的纠纷,属于保险合同纠纷,应按保险合同的约定确定保险人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
二、此案不适用《保险法》或《担保法》,而应适用1983年发布的《财产保险合同条例》。《保险法》于1995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对于此前发生的保险合同纠纷并不具有追溯力;此案所涉及的纠纷属保险合同纠纷,不在《担保法》的适用范围之内。
三、保单关于一年保险期限的约定是有效的。在该案中,《企业借款保证保险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第七条规定保险期限为“自被保证人取得贷款之日起至还清贷款之日为止”,但保单载明的保险期限为一年。保单和《试行办法》均为保险合同的组成部分,保单上载明
的保险期限可以视为当事人对保险期限的特别约定,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另有约定的,应从其约定。此外,保单上关于保险期限的约定多为手写。在保险实践中,手写文字的效力高于打印文字,打印文字的效力高于印刷文字,因此,保单关于一年保险期限的约定是有效的。



1999年8月30日

关于客货窗口单位路风建设的若干规定

铁道部


关于客货窗口单位路风建设的若干规定
1998年2月6日,铁道部


在1993年和1994年的路风整顿中,部先后对客货窗口单位职工提出了“三项制度”、“四条纪律”的要求,对遏制路风问题的发生,巩固整顿成果,起到了重要作用。针对客车路风专项整顿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经研究,对“三乘”单位的段队干部及“三长”(列车长、检车长、乘警长)提出“五不准”的规定。现将这几项规定一并印发,请认真按照执行。
三项制度:(1)挂牌上岗。(2)公开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3)公布举报电话。
四条纪律:(1)旅客列车剩余卧铺要广播公布数额,在列车长办公席集中办理,不许“三乘人员”代办,不准索要钱物。(2)车站、售票中心的固定票额要向旅客公布,不允许私分和截留票额。(3)车站、列车要由专人售货,不准搭售商品,强买强卖。(4)客货延伸服务要坚持旅客货主自愿的原则,不许搞强行服务。
五个不准:(1)不准索要和接受下级或旅客的钱物,凡索要和接受者,视为受贿。(2)不准私占包房。(3)添乘或值乘中,不准饮酒或特殊招待。(4)不准私带无票旅客乘车、越席乘车。(5)不准到关系单位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
各单位要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切实贯彻执行。各级路风、客运、货运、公安、车辆及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检查监督的力度,确保“三项制度”、“四条纪律”和“五个不准”规定落到实处,对违反者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铁路治〔1998〕6号

通知
各铁路局,广铁(集团)公司:
现将《铁路路风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印发给你们。这个《办法》是按照部长办会会议要求,对1990年以来发布的《关于严禁以车谋私的规定》、《铁路路风建设管理工作规则》等9个规定、规则、办法重新修订,予以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前发有关文件凡与本《办法》有抵触或不一致的,一律以本《办法》为准。
《铁路路风管理办法》由9个规定、规则、办法组成,其名称是:
《铁路路风管理办法》之一:铁路路风监察监督办法
《铁路路风管理办法》之二:铁路路风建设管理工作规则
《铁路路风管理办法》之三:铁路路风问题判定及处罚实施办法
《铁路路风管理办法》之四:关于严禁以车谋私的规定
《铁路路风管理办法》之五:关于严禁以票谋私的规定
《铁路路风管理办法》之六:关于加强铁路客货运输和延伸服务收费管理的规定
《铁路路风管理办法》之七:关于客货窗口单位路风建设的若干规定
《铁路路风管理办法》之八:关于发生路风问题到部交班的暂行规定
《铁路路风管理办法》之九:铁路路风通报实施办法
各单位要紧密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切实加强铁路路风建设,为铁路深化改革、建设发展及走向市场创造良好条件。各单位在执行中的重要情况,请及时报部。
注:《办法》包含的9个文件可单独引用,如“根据铁道部《铁路路风监察监督办法》(铁路治〔1998〕6号)的规定,……。”


律师第一次开庭对其职业生涯的影响

王卫洲


  当我还在大学读法律的时候,很多人向我告诫,你这样的口才是做不了律师的,做律师需要有一流的口才,能够“将白的说成黑的、死的说成活的,将杀人犯说成无罪”才会是一个好律师。我一直不敢相信哪位律师会有这样通天彻地的本事,不过却有一个深刻的疑问在我心头难以释怀“难道做律师真的就只是只靠好口才吗?”。

  从考取律师资格以后,我就从事起了律师职业,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一次又一次的实战体会打破了那种好口才是做律师充要条件的神话。记得我第一次出庭时代理的是一个征地纠纷案件,对方的代理人是两位执业十几年的老律师,担任着当地政府的法律顾问,当时社会各界都传言这两位律师是当地出了名好口才,我的当事人都是一些贫苦的农民,他们和我都非常的担心自己在法庭上会被说的张口结舌。所以为了不让自己太丢人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我对案件作了深入的调查了解,我走访了每一个了解案情的人员,并根据这些人提供的线索和产生疑问,到当地省国土资源厅、市县国土资源局和发展计划部门、统计部门、规划部门、建设部门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取证,将与本案有关的所有材料都收集到手。在调查取证过程中我发现了对方的征占土地手续存在很多的缺陷。然后我对这些卷宗进行了长达半个月的研究,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看卷,到最后的几天那本卷宗竟让我翻得厚了一倍。而这本厚厚的卷宗在我的心里却变得很薄,我感觉我不用看卷就可以自己将它的所有内容说出来,甚至哪段文字记载在第几页的什么位置我都可记得很清楚。然后我把自己的发现的问题以及本案可以涉及到的法律条文以及政策作了彻底的查阅并全部摘录在自己的工作本中。在做好这些准备工作之后我仍然很不放心,然后我就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看我的观点在那些方面存在缺陷,猜想对方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面对这些措施我又应该怎样应付然后我又把这些相关条文进行了彻底的查阅并摘录下来。

  紧张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当我在法庭说完被告代理人王卫洲以及代理权限时,对方律师露出一脸的鄙夷的笑,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我突然不再紧张,只是在告诫自己“冷静、勇敢,只要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好”,就这样我稳定了自己的心态。


  在法庭调查阶段,令人意向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在质证时当我根据以前的总结将我掌握的对方证据的违法性提出时,他们突然大慌,我要求他们出示证据原件,他们竟然没有。甚至他们对我提出的问题不敢作出回答,连一些文件作出的时间,他们都不知。我完全是按照自己以前设计的用法律来提出问题和回答并发表观点,而他们说的却竟全是大白话,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这简直是胡说八道,一个知名的大律师竟然执业水平如此的差,让我非常吃惊。在法庭辩论阶段我按照自己的设计将自己掌握的事实情况以及法律依据一口气说出,并将对方的存在的问题用反问的方式提出,而对方的两个律师却只是说了一些他们掌握的情况,他们提出观点时都是说按照法律规定应该怎样怎样,从来没有说过是依据的哪部法律的哪一条,而且地方说的都是和法律不一致。我当时感觉开庭的效果非常的好,我感觉我的发言非常的专业、符合案情并且句句都有法律依据。开完庭后,当事人激动握着我的手说“王律师、我们是不是赢了?”。我去找法官复印庭审笔录,审判员也说“王律师、现在像你这样专业的律师真是太少了,后起之秀啊!”。我顿时感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成就感,这时社会传言的好律师一定要多么多么能说的神话在我心中也彻底被打破了。


  法庭采纳了我的观点,在那一天起我将这一次成功的经验总结下来,并且在以后办的任何一个案件都按照这样的要求来做,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我逐渐总结出了一套很完整和成熟的开庭准备方法和规则,在以后的工作中这竟然成了我克敌制胜的法宝,每一次开庭这些充分的准备都让我能在法庭上表现的游刃有余、井井有条,我感谢第一次开庭,是它让我找到了做律师的窍门——勤思多想、充分准备、精心谋划。
  
  我想每一个律师发表观点要是想得到法庭的采纳,他说的话必须有证据和法律支持,那些所谓的“将白的说成黑的、死的说成活的,将杀人犯说成无罪”是颠倒是非的、是不可能做到的,这种全靠一张嘴就能做好律师的说法也是完全错误的。做律师口才并不是最重要的条件,当然有好的口才更好了。做律师主要是要有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勤奋敬业的职业精神、肯钻研究问题的思维态度。在庭审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要把事实情况与涉及到的法律全部熟悉的掌握,并要想办法了解对方。开庭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在开庭时把你的准备以及法庭上你想到的、知道的用法律的观点充分表达,并将对方存在的问题深刻的揭示。可惜现在这样的律师已经很少了,我们很多的同行在办案时基本上不做什么准备,只是带着自己的一张嘴去了,到法庭上完全没有按照法言法语说出,而是一通胡说。这真是我们律师界的悲哀、也是我国法制建设的悲哀。

  笔者在此将自己的体会写出、无意指责各位前辈、更无意显示自己的才华,只是希望有这种现象的前辈们能够改正,也希望后来的新人能够吸取教训、吸收经验。